易经文化网

风水源流脉动史-见容于正统

时间:2015-01-16 18:14:36 点击: 125

  核心提示:魏晋时期是中国风水理论和实践的一个重要的成形期,不仅有了比较系统的关于风水理论的总结,而且涌现了像管辂、郭璞等一批在相地、卜葬、占断等方面广有盛名的名家,并且他们的传奇故事记入了《晋史》等正史中。可见,风水在魏晋时期成为士大夫广博学问的一部分且为正统道学和皇室宫廷所接受。

魏晋时期是中国风水理论和实践的一个重要的成形期,不仅有了比较系统的关于风水理论的总结,而且涌现了像管辂、郭璞等一批在相地、卜葬、占断等方面广有盛名的名家,并且他们的传奇故事记入了《晋史》等正史中。可见,风水在魏晋时期成为士大夫广博学问的一部分且为正统道学和皇室宫廷所接受。

管辂是三国时魏国人,当时著名的术士,精通易理、占相之法,并有自己一套系统的相地理论,《三国志·魏书·方技传》有《管辂传》记载他用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的“四灵兽”理论评断阴宅吉凶以及卜断星象人事的事迹。比如,有一次他经过魏时名将毋丘俭墓地时,情不自禁“倚树哀吟,精神不乐,人问其故,辂曰:‘林木虽茂,无形可久;碑诔虽美,无后可守。玄武藏头,苍龙无足,白虎衔尸,朱雀悲哭,四危以备,法当灭族。不过二载,其应至矣。’卒如其言。”

较管辂稍晚一些的郭璞,在当时的名声比管氏还要了得。《晋书·郭璞传》

《南史》《世说》《浙江通志》等史籍记载了他许多卜占相地的传奇性故事。比如,郭璞曾为其母亲选择一处墓地,离水只有百步来远。时人都认为水源如此之近,会淹侵墓地,非常不吉。但郭胸有成竹,预言水会退去。后来果然沙土毕现,墓地四周几十里都变成了桑田,大家纷纷称奇。又如,《世说·术解篇》

记述到,晋明帝很想知道葬坟是怎么一回事,听说郭璞正在给人看坟,于是悄悄而往,问坟主为什么要葬到龙角上,这样的葬法是要惹来灭族之祸的。

坟主回答,郭璞来看过说这是葬在龙耳上,不出三年将招引天子。明帝赶忙问:“是葬后可出天子吗?”主人回答:“非出天子,但能引天子来问。”再如《浙江通志》记载说,郭璞曾为温州城选址。初始郭本想在江北选址,但取土称后,发现土质地较轻,于是过江登上西北一座山峰,见“数峰错立,状如北斗,华盖山锁斗口”,于是就确定了该处为城址。后世相土的一个重要环节有“称土”一说,可见历史流传之久远。郭氏还有其他许多风水传奇,也正因为如此,他当之无愧地被尊为风水祖师爷。虽然郭氏大名鼎鼎,但其风水方面的著作却没有传世。后来影响巨大的《葬经》以郭璞名义行世,仍很说明其在后人中的地位与影响。

《葬经》作为中国风水开源性典籍,尽管是唐宋时期的作品,但其中不少表述都源于汉、魏晋时期,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比如,凸现了葬法风水的核心是“乘生气”;入葬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于,遗体能受荫而感应给后人;《葬经》提出了风水的“定义”,成为后世引用概率最高的一句话:“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有所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葬经》还对风水的“形势说”做出了最全面、最深刻的表述,即形要依势,势来形止,方能入葬;《葬经》对我们熟知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象”也做了经典的表述,为后世所遵从。

魏晋时期风水理论发展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与道、佛、儒的融合,特别是道教。道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了基本的理论体系,把易经、卜卦、清修视为其内容,这与风水追求理想环境、美地大地的思想颇为合拍。历代道家都有关于风水学的研习传统。如《道藏》《道藏举要》等道家典籍中,不少是风水类书籍。至于佛、儒,也理同一致,他们共同推动了风水之学的成熟并上升为文人为学问道的一个佐资。


Tags: 
作者:易经风水学 来源:网络
惊讶 欠揍 支持 很棒 愤怒 搞笑 恶心 不解
共有评论 5相关评论
  • 易经风水学风水知识居家风水办公风水墓地风水风水故事风水宝地风水大师 投诉举报
  • 易经文化网(www.piaoliuhe.com) © 2023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43133050@qq.com 站长QQ:4313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