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文化网

中医哲学原理概述

时间:2022-05-08 11:44:16 点击: 0

  核心提示:中医是一门科学吗?这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我们现在的关于科学的概念起源于西方,英文是science,是针对人的心知而言的。一直以来,人们对科学这一概念的定义很多,但我认为对它定义最为准确的应该是由牛顿给出的,即“科学是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由此看来,科学仅仅是人类对自然哲学所进行的数学上的描述。科学来自哲学,西方的科学来自西方哲学,中医来自中国哲学,所以如果说中医不是西方科学,这是对的,但说他不是科学是不对的,因为他属于来自中国哲学的科学。

中医是一门科学吗?这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我们现在的关于科学的概念起源于西方,英文是science,是针对人的心知而言的。一直以来,人们对科学这一概念的定义很多,但我认为对它定义最为准确的应该是由牛顿给出的,即“科学是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由此看来,科学仅仅是人类对自然哲学所进行的数学上的描述。科学来自哲学,西方的科学来自西方哲学,中医来自中国哲学,所以如果说中医不是西方科学,这是对的,但说他不是科学是不对的,因为他属于来自中国哲学的科学。

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希腊语:Θαλ??,Thalês,英语:Thales,约公元前624年-公元前546年),是西方人最早提出“自然是什么的人”。古希腊的另一位哲学家留吉波(大约生活在在公元前440年)提出“没有什么是可以无端发生的,万物都是有理由的,而且都是必然的。”

而中国的古代圣贤,在伏羲时代(中古时期,迄今7000年—5000年),就开始着手解决了这类哲学问题。到了黄帝时期(中古时期,迄今5000—3000年),就已经完成了《黄帝内经》、《连山易》及《归藏易》。《周易·系辞》曰: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虞翻曰:兴易者,谓庖牺也。文王书经,系庖牺于乾五。乾为古,五在乾中,故兴于中古。系以黄帝、尧、舜为后世圣人。庖牺为中古,则庖牺以前为上古。

而到了周文王(迄今约3100年前),就完成了中国哲学首部经典《周易》。而且将宇宙归结为天地等八个卦象,并在八个卦象的基础上,演绎出六十四个卦象。

中国人一直以来,认为医和易是同源的。中医理论的开山经典《黄帝内经》充分汲取了《易经》的精华,也汲取了来源于《易经》的阴阳五行学说。

在中国历代儒家学者看来,《易经》是群经之首,先后经过了伏義氏,周文王,孔子三位圣人的编撰。其中,伏羲氏发明了《易经》的先天八卦,周文王创立了后天八卦,而孔子作了如何解读《周易》的十翼。

《周易》自然哲学的宇宙起源观如《系辞》所言: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县象著有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贵;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系辞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断也。

《易经》的宇宙观是,宇宙产生于存在物的太极或太一。太极或太一是与时间无关的存在。用现代语言来说,宇宙源于与时间无关的绝对物质和绝对虚空。绝对物质和绝对虚空的相互作用,产生了天和地(有物理定律的空间和符合物理定律的物质)。天地的演化产生了太阳系和四季。日地月系统的四季演化形成了八卦。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产生了地球上的各种生物。人类仅仅是地球上万种生物的一种。

一、中医阴阳学说的哲学起源

《系辞》曰: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虞翻曰:乾为寒,坤为暑,谓阴息阳消,从姤至否,故寒往暑生为也。)暑往则寒来,(虞翻曰:阴诎阳信,从复至泰,故暑往寒来也。)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乾》为寒,起于《坎》而转舍于《离》,《坤》为暑,起于《离》而转舍于《坎》。《离》为太阳而《坎》为太阴。

所以中医理论的核心之一是强调以阴阳为本。其二是强调阴阳平衡,原因是自然界《乾》虽然寒冷却舍于《离》之太阳,《坤》虽然暑热却舍于《坎》之太阴。

《黄帝内经》指出:

1、阴阳之道,起居有节,作息有时,节制情绪;

2、调理饮食,天人合一。身心也要合一;

3、要注重心灵的修炼调养。

其中《易经》定义《乾》为首,即思维来自心灵,《坤》为身,表明身体只有在心灵安稳时才能感觉舒适。

中医理论的核心是阴阳平衡。阴阳消息是我们人类所生存的自然环境之变化的根本特征。《周易》认为,春夏主变,为阳气生发;秋冬主化,为阴气收敛。如果自然界阳气过强,如同金星的环境,或者阴气过强,如同海王星的环境,生命就不能产生。即使产生了生命也是无以为继的。所以中医根据《易经》给出的结论是,生命的本质,就其自然属性而言,是阴阳变化的统一体,也是阴主化而阳主变。《系辞》曰: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人体只要能够维持自身阴阳在变化上的平衡,就表明其身体是健康的。而自身的阴阳平衡能力还需要与自然环境的阴阳变化相平衡,才能保持或维持健康的体质。

二、中医理论顺应四时变化学说的哲学起源

《周易》开篇就是“乾,元、亨、利、贞。”意思是说我们所赖以生存的变化着的自然界,在天是“元、亨、利、贞”,在地则是“春、夏、秋、冬”。换而言之,我们人的变化,源于天上的“元、亨、利、贞”和地上的“春、夏、秋、冬”。

所以《皇帝内经》指出: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

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

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

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春暖,为少阴(阴气减少),少阴需要少阳来平衡。肝属于木,春生则肝气生,春季养肝。逆春,则逆少阴。故少阳(阳气减少)不生。原因是人体和外界的自然界一样,是一个动态的阴阳平衡过程。

所以春天不可发火,生闷气。否则就是逆春,伤少阳不能平衡肝气的少阴。

夏热,为太阳,太阳需要太阴来平衡,逆夏,则逆太阳,故太阳不长。心脏属于火,故夏季养心。夏天不可烦躁,发怒。否则阳气不能生长。

秋凉,为少阳,少阳需要少阴来平衡,逆秋,则太阴不收敛。肺属金,主生津液,故秋季养阴。少阳也是阴气(太阴)起作用。所以说逆秋,则太阴不收敛。秋天不可悲痛,否则肺气焦躁(生热)。

冬寒,为太阴,太阴需要太阳来平衡。逆冬,少阴不能变为太阴。

肾属于水,冬季养肾。冬天不可恐惧,否则肾气不清而污浊。神志不清。

由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的关系可知,《坎》为肾,《坤》舍于《坎》。《离》为血,《乾》舍于《离》。《坤》为身,《乾》为首。所以人体和大脑的阴阳变化是围绕肾脏和心脏来进行的。《系辞》曰:“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就人体和大脑而言,心肾相推而神清气爽。《乾》起于《坎》,故而肾为先天之本。脾主化,故脾为后天之本。

《黄帝内经》同时指出: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三、中医五行学说的哲学起源

五行学说最早出现在黄老、道家学说中,旨在描述事物的运动形式以及转化关系。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取象比类学说,不是五种元素,而是将万事万物按照润下、炎上、曲直、从革、稼穑的性质归属到水火木金土五个项目中,与西方古代的地、水、火、风四元素学说有区别,是集哲学、占卜、算命、历法、中医学、社会学等诸多学说于一身的理论。

3.1 五行及其相互关系

五行系指古人把宇宙万物划分为五种性质的事物,也即分成木、火、土、金、水五大类,并称之为“五行”。最早见《尚书·洪范》记载:“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弯曲,舒张),金曰从革(成分致密,善分割),土爰稼穑(意指播种收获)。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这里不但将宇宙万物进行了分类,而且对每类的性质与特征都做了界定。后人根据对五行的认识,又创造了五行相生相克理论,这个理论主要体现在“五行生克”定律上面。

相生,是指两类属性不同的事物之间存在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的关系;具体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则与相生相反,是指两类不同属性事物之间关系是相互克制的;具体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星古称五纬,是天上五颗行星,木曰岁星,火曰荧惑星,土曰镇星,金曰太白星,水曰辰星。五行运行,以二十八宿为区域,由于它们的轨道距日道不远,古人用以纪日。五星一般按木火土金水的顺序,相继出现于北极天空,每星各行72天,五星合周天360度。根据五星出没的天象而绘制的河图,也是五行的来源。因在每年的十一月冬至前,水星见于北方,正当冬气交令,万物蛰伏,地面上唯有冰雪和水,水行的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七月夏至后,火星见于南方,正当夏气交令,地面上一片炎热,火行的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三月春分,木星见于东方,正当春气当令,草木萌芽生长,所谓“春到人间草木知”,木行的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九月秋分,金星见于西方,古代多以金属代表兵器,以示秋天杀伐之气当令,万物老成凋谢,金行由此而成。五月土星见于中天,表示长夏湿土之气当令,木火金水皆以此为中点,木火金水引起的四时气候变化,皆从地面上观测出来的,土行的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

3.2 五行与《易经》之间的关系

在五行上木代表春天,火代表夏天,金代表秋天,水代表冬天。这些在易经上也是有来历的:《震》为春,终变为《巽》,阳气生而木生长,所以用木代表春天的自然景象是草木郁郁葱葱的生长现象。《离》为夏,夏至之时,天上之日如同泼火,故以火代表夏季的自然环境。《兑》为秋,为金。秋天水汽凝聚,泽水盈满,为《兑》。《兑》终变为《艮》,《艮》为果实成熟,故而金为藏精。《坎》为水,二阴藏一阳,为阳气秘藏阴中,如同阳气不见,故而以其代表冬天。冬天也是夏天的起点。

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指出:“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这里的五气,就是代表冬季的水、春季的木、夏季的火、秋季的金和长夏的土。按此排列,土不动而水木火金周流运行,就是“五气顺布四时行焉”。太极图实际上外围应该配上二十四节气图,就更便于我们理解。太极分为两仪,也就是阳极和阴极。大地是阴极,地上万物,以大地为核心;天空是阳极,天上日、月、无数星辰,以天空为核心。太极图,实际是一个阴阳变化的节气图,也就是因为地球绕日运行时,轨道有倾角,因此地上大气温度有周期性变化。标志各个变化阶段的节点就是春、夏、秋、冬。而哥白尼建立日心学说之后,尤其是牛顿提供的物理定律能定量地描述地球轨道之后。用太极阴阳变化的原理处理节气的变化,就落后于西方的数学物理方法了。

最 新 书 讯

钱凤仪老师中哲系列著作:《论语哲学原理》、《道德经哲学原理》、《易经哲学原理》(第二版)已经正式面世,欢迎各位热爱国学研究的读者朋友们关注品鉴。

联系方式:江老师 许老师

电话:15844039709(微信同步)

四、中医在人体器官上与《易经》的对应关系

人体重要器官,归结起来是头部和下身;五脏六腑,四肢皮肤。早期的中医理论创立者,在《易经》中都是有对应的卦象的。

《乾》在自然定义为天,为圆。在人体,在上而圆者,为首。

《坤》在自然定义为地,为方。在人体,在下而不圆者,为身。

《艮》在自然为山,为高出地面之物,在人体是指手臂或上肢。

《巽》在自然为风,为树木,为出入,在人体为下肢。

就五脏而言,

肝属木,为《巽》,《震》与《巽》旁通;

心主血,为《坎》,《坎》与《离》旁通;

脾主化,属土,为《坤》;

肺属金,为《兑》;

肾属水,为《坎》。

就五官而言:

《黄帝内经·素问》中说:“肝主目,心主舌,脾主口,肺主鼻,肾主耳。”

肝《震》为木,离目为火,木生火,故肝主目。所以肝脏好,眼睛才明亮;

心《坎》(水)伏《离》为火,《兑》为口舌、为刚卤而属金。金生水。所以心脏的跳动得靠口中的食物来维持。

脾《坤》属土,《兑》口属于金(津液),土生金,故脾主口。所以,脾气好,食欲才能好;

肺《兑》属金,《艮》鼻属土,土生金,肺部的活动靠鼻子来维持。所以鼻子通气畅通,呼吸才舒服;

肾《坎》为水,《坎》耳属于水,故肾开窍与耳。所以说肾气好,耳朵才聪(灵敏)。

综合起来,构建在《易经》和五行学说基础上的《黄帝内经》,参考张景岳的分类法,《黄帝内经》所包括的内容大体有以下12类,即:摄生学说、阴阳五行学说、脏象学说、经络学说、精气血津液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证学说、诊法学说、论治学说、针法俞穴学说、五运六气学说等。

五、东西方医学与哲学的比较

在西方哲学和科学无处不在的今天,世界上绝大多数人似乎还不知道西方伦理学理念的终点是使地球走向彻底毁灭,而以《易经》为蓝本的中国伦理学却是维持人类道法自然、生生不息的哲学。

现代西方医学是在西方科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科学的本质是通过现象看本质。但通过现象可能看到的还是本质的现象,几乎不可能真的看到本质。而以《易经》为蓝本的中医哲学,直接就是从阴阳的本质出发,来研究和推断医学上的现象。中医哲学的首创者也应该知道,宇宙在太极之时,时间还没有产生或地日月系统还没有形成。所以才以阴阳作为最基本的本质出发点。

对于许多对中国传统文化不太了解的中国人来说,一提到八卦,就会联想到算命风水甚至封建迷信。事实上,《周易》中的八卦和六十四卦对应着西方哲学中的范畴分类。而且就伦理学而言,《易经》的分类,远远要比亚里士多德和康德的分类要更加准确、完备、细致。

六、结 论

“医乃道之绪余”,中医与中国道家其哲学起源都来自《周易》。从西方的科学角度而言,17世纪发展起来的西方自然科学,至今具有代表性的理论体系,是经典力学,而经典力学成立的基础是力学相对性原理。而力学相对性原理本身不是科学方法,而是一种哲学观。所以说科学的基础是哲学。中医的哲学是在《易经》以及在《易经》的基础之上所发展出来的五行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具体来说,中医哲学的核心是春夏(元亨)和秋冬(利贞)之间的阴阳平衡和《既济》卦的“思患而豫防之”。

一年四季分为春、夏、秋、冬,春主生,夏主长,秋主收敛,冬主闭藏。即使普通的中国人,也应该知道,春季要保暖即所谓春捂(对应泰、大壮、夬等三个卦象),用来防止阳气不生;夏季要少穿衣服(对应乾、姤、遁三个卦象),用来防止阳气不散发;秋天要不怕凉爽即所谓秋冻(对应否、观、剥三个卦象),用来聚集阴气;冬天要保好暖(对饮坤、复、临三个卦象),以防阴气大过,伤害阳气出生。而阴阳平衡的核心是指人体阳气散发的能力和阴气收敛的能力之间的平衡。如果两者失去平衡,就会产生疾患。纵观中医自《黄帝内经》到现今的3000多年以来,中医在哲学上始终还没有完全将《易经》的八卦演绎成六十四卦来解决中医学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因此,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希望未来的国人,能将周易六十四卦的相互关联和变化关系应用到中医理论和实践当中。原因是,中医不仅是一门以《易经》为蓝本的科学,更是一门直接根植并融汇于《易》卦之道的哲学或宇宙学。

Tags: 中医哲学原  
作者:易经文化网 来源:网络
惊讶 欠揍 支持 很棒 愤怒 搞笑 恶心 不解
共有评论 5相关评论
  • 易经风水学风水知识居家风水办公风水墓地风水风水故事风水宝地风水大师 投诉举报
  • 易经文化网(www.piaoliuhe.com) © 2023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43133050@qq.com 站长QQ:4313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