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水宝地,多以有“案”、有“拜伏”而显贵,而拜伏有跪拜、与伏拜之分。跪拜者,多有案在前,似大人堂前会审之势。
今天分享一个“跪拜大人”的风水宝地:
1图(手工示意图),留意四点:
1、堂前之案,在现场图是微微显凸;
2、“跪拜”与前一天推文“伏拜”之山的区别;
3、左前有一“鼓"形山,应升堂之形;
4、右白虎外砂似旗状,应令旗之用。
2图-1(全景示意图),左右护砂环抱、有伏案之势,如双手放在桌上。朝向有一山呈拜伏之状,此拜山双手稍向后,实属跪拜之山。有兴趣的新朋友,可以翻看前天的文章,看看伏拜之山与跪拜之山的区别(本文底部有链接)。
2图-2(原图),点击图片,横屏放大,感受一下堂局之“舒服”。
视频一,可以横屏观看视频,听一听现场讲解(请调大音量)。
3图-1,拉近看正前,黄线为跪拜之山形,白线微凸的地方是一个案台,据当地居民讲,以前稍高,后来为了耕田方便,放低了一些。
3图-2(原图),虽然案台被放低了,但痕迹还在,各位细细察看一下,此“跪拜”之山和前天推文那个“伏拜”之山的区别,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4图-1(示意图),在穴场看左青龙方护砂,内砂(红线)弯抱有力,稳收青龙方之气。在左前方有一凸起的小山,似鼓形。
4图-2(原图),可以放大图片,看一下内、外护砂,以及上图示意的“鼓”形山峰。
5图-1(示意图),在穴场看右边白虎砂,可见内、外护砂紧密连接,紧收白虎方之气,黄线处似一令旗插在右前位置。
眼尖的朋友,应该已经发现了,右边白虎砂明显要比左青龙砂要高大许多,这种情况之下如何保持平衡呢?在这里讲一个平衡的知识点:右边砂比较高,左边砂稍近,再有,左青龙砂的弯曲力度,明显要比右白虎方更加强劲。和人挑担一样,你那边重了,而我又不想挪扁担,那另一个手只能出更多一点力了!
5图-2(原图),虽然有树,但白虎砂轮廓依然可见。
此局,前有跪拜之山,堂前有案,有鼓和令旗,主出坐公堂之人;拜台宽阔,大利人丁,也是发族的风水宝地。
近来不少易友,私信图片给笔者,问此山像什么、似何形、穴点何处?真担心“形象”风水误导了大家,如果以形来点穴,那不是地理之道。其实所有形象,脱离穴位,无以论谈,须知移步换形。唯有在穴位处,方可论其形,此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似水,寄山水于生活万物中!